底栖动物调查 调查背景
底栖动物调查是指对生活在水体底部的动物群体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主要关注其种类、数量、分布及生态习性等方面。这类调查通常涉及对底栖动物的采样、分类、鉴定和计数,旨在评估水体的生态健康状况。底栖动物作为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质变化和环境污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它们的调查能够有效反映水体的长期健康状况。
底栖动物调查适用于各种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和半自然水域。调查方法多样,常用的采样技术包括拖网法、底拖网法和环境DNA技术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取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信息,进而为水生态环境监测和?;ぬ峁┛蒲б谰?。此外,底栖动物调查也在生态恢复、环境监测和水质评价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水体管理和生态?;ぬ峁┦葜С趾途霾咭谰?。
中科检测是专业的环境检测中心,可开展底栖动物调查相关服务。
底栖动物调查 调查规范
《海洋调查规范第一部分总则》GB/T 12763.1—1991
《海洋调查规范第六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 12763.6—2007
《淡水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第二部分底栖动物调查》(2009)
底栖动物调查 调查要求
(1)调查时间及频次
通常应该每季度调查一次,最低限度应在春季和夏末秋初各采样一次。水库、湖泊采样应在最大蓄水量时和最小蓄水量时进行采样。如有特殊情况可酌情调整调查次数。
(2)断面选择
在选定采样点和采样断面前,应对所调查的水域进行全面了解,根据不同的环境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定性、定量的采样点或采样断面。
每一断面采样点的多少,应考虑水域底质、水深、水质、水色、流速、流态、水生植物、进出水口、库湾、敞水带污染区及相对清洁区等。原则上,采样点愈多愈好,断面的间距愈近愈好,但应从调查现场的实际、工作量的大小、人力和经费的可能而定。
对于湖泊,还应选择主湖区、隔离水域及半隔离的湖湾设置采样点;对于水库,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水库的入水口区、出水口区、中心区、消落区、最深水区、沿岸带、库湾、污染区及相对清洁区等水域设置采样点;对于河流,还应考虑在浅水滩、深槽、泉水区、支流和回水湾以及受有关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影响水域的观察,必要时可增加采样点。
(3)样品采集
每个采样点上,应用合适的采样器各采集两个间隔2m-3m的平行样品。水域中有螺、蚌等较大型底栖动物时,用带网夹泥器或三角拖网采集,记录拖网拖采面积。如采样点底质为卵石、砾石,上述采样器无法采样,则可用人工基质采样器采集定量样品。采样时,各采样点底部应放置两个采样器,放置时间一般为14d。当水深和流速条件允许,应下水人工摸取螺、蚌等大型底栖动物,或拣取鹅卵石、砾石上,采集一定面积内的水生昆虫。
(4)称重
每个采样点所得的底栖动物应按不同种类准确地称重。软体动物精确到0.01g;水生昆虫和水栖寡毛类精确到0.001g。同时,样品应固定10d以上;没有附着的淤泥杂质;标本表面的水分已用吸水纸吸干;软体动物外套腔内的水分已从外面吸干;软体动物的贝壳保存完整。
底栖动物调查 调查内容
(1)种类组成及多样性;
(2)数量分布;
(3)栖息密度;
(4)生物量;
(5)优势类群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
底栖动物调查 调查方法
(1)底质采样法
根据水体深度及取样性质,选用合适规格的采泥器采取泥样,经淘洗后,分装带回室内鉴定、分析。
(2)拖网法
航向稳定后,根据水体深度确定拖网绳长和拖网时间,进行取样,按类别、个体大小、柔软脆弱和坚硬带刺者分别装瓶,带回室内鉴定、计数、测定生物量等。
(3)采芯样法
对于小型底栖生物,用有机玻璃管从取样器中采芯样(再采样),进行记录、分析。